初秋在九龙
叶海鸥/文
还是最喜欢九龙湖的黄昏,尤其是在初秋晚风微凉里。
总觉得清晨的九龙湖,即使满湖朝阳,仍一副睡眼惺忪状,妆容未上,娥眉未画,少了份精致与优雅。总觉得夜晚的九龙湖,霓虹缀满一座座石桥、仿古建筑、网红的花架,加之道旁各色的路灯,就是一位夜女郎,在灯火初上的夜晚张扬她的妖娆妩媚与万种风情。配上各个角落传出的各种音响声,古味的越剧唱腔,劲爆的蹦迪舞曲,还有大妈们震天响的“最炫民族风”……是的,夜色中的九龙湖过于喧嚣,震碎九龙湖的安宁,也震碎了我对九龙湖的念想。而黄昏的九龙湖则不同,她是最气定神闲的。
站在廊桥前,无垠的湖面,有细浪追逐的微响,有白鹭翔于湖上的身影,有苍穹倒映其中的天空蓝,让人无法不想起“湖泊虽小,天在其中”的博大,让人无法不油然而生“极目楚天舒”的舒畅。举目远望,正前方有两座石拱桥掩映在柳影蒹葭的苍翠中,那高高耸起的石拱,远远望去,分明是一条白龙的硬朗脊背,隐约在湖边葱茏绿意中,大有神龙见尾不见首之气势,而这样的石拱桥在九龙湖不止这两座。也许九龙湖取名,除了湖泊曲折环绕成龙形,大概也有石拱如龙出行之况味吧。
目光从远处石拱桥渐渐收回,遇到了三只白鹭正在湖北岸水草上步履从容,不急不躁,款款而行,胜似闲庭信步。这是三口之家,在盛享周末之馈赠吗?极目岸边,有另外一家三口,在这湖畔建起一座临时的居家“别墅”(帐篷),母女俩在花前树荫中寻找最美笑靥的定格,那位父亲则在院前的吊床上静静地看着天空的湛蓝。这对岸的两家呵,悠闲舒适,有情有趣,羡煞湖边看风景的人。
“看,晚霞,如火的晚霞。”循声望去,靠近南岸的湖面上,竟有大团的火焰在燃烧,偶有微风拂过,细浪涌起,湖面火势呈熊熊燃烧状,汹涌,旺盛。此时此刻,此情此景,火在水中燃烧,水在火中翻滚。胜景难遇,颠覆“水火不容”的亘古真理。哪里来的一丛火?是天火?可抬头望天,根本看不到晚霞,何来倒影?应是身后某座摩天大楼大玻璃窗把西天晚霞反射到这湖面吧。不信?你若往前走,那团大火正逐渐变小,直至消逝于湖面,再无踪影,若你返回原位,它依然在湖面如火如荼。
走过廊桥,来到“曲院风荷”。夏日九龙湖的荷花在朋友圈一度霸屏,许是夏日酷热,许是不喜热闹,我始终不曾亲临过夏日九龙湖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盛况。虽然如此,也毫无憾意,因为更爱李义山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的诗意。一到荷池,夏荷早已没有了盛夏红丰绿肥了,只留满池的破败。虽有些许绿荷尚在秋风中摇曳,但枯枝黄叶的窸窣声最是声声入耳。那些先前饱绽的粉荷也早已凋零,徒留稀稀拉拉的几瓣还在秋风中勉强维持她曾经的芳华。那满池的莲蓬许是实在看不惯它们力挽“盛世繁华”的虚荣,一个个铁青着脸,挺直脊梁,在秋风中,站成荷生命中最后的倔强。虽然今日无雨,晚霞千里,无法听雨,诗意尽失,但莲蓬倔强的哲意却泛滥满池。
透过这参差不齐,黄绿相间的荷叶,远远的对面,那应该是湖那边“构想几何”的墙面上,一个硕大、纯白的行书“隐”字隐约闪现墙头。“大隐隐于市”,“构想几何”隐蔽在繁华的九龙汇公园,一池残荷隐匿在九龙湖湖心。真心喜欢“隐”的字面意思,以及它的内在蕴涵。蓦然回首,摩天大楼缝隙间那轮熔金落日,不急不躁,从容隐入西北角楼旗尖的山头,成了一位山居闲人,一位真隐者。
一路环湖骑行,途中遇到很多垂钓者。每每看到他们散落在湖边静心垂钓的身影,总是羡慕。羡慕他们在喧闹的滚滚红尘中竟能静心,一坐就是半天,一钓就是一日,甚至是一晚。兴趣与爱好,对于局外人从来都是一个谜。“扑通”,余光中瞥见一条大鲤青色脊背瞬间消遁在视线里,惊碎了一隅湖面。旁观者扼腕叹息,垂钓者却风雨不惊,淡然静坐,静等“愿者上钩”的鱼。“每天都有收获吗?”看着这位钓者空空如也的吊桶,再看着天色已晚,不仅轻声一问。“有时满载而归,有时空手而回。不过满载有满载的欣喜,空手有空手的欢愉。”原来每一个垂钓者都是一位哲人,既能钓得鱼儿无数,亦能钓得满怀淡然。对于这些钓者,从来都没有空手而归的失落。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禅意,应该都在这一钓之间吧。念及此,对于湖边这些执念者,肃然起敬。
骑出九龙湖,踅回廊桥,桥中那几枚闲靠在廊椅上的周末闲人,依然如故,静静地坐着的,低声地聊天的,默默地看湖的,出神地望天的,还有沉浸式地刷屏的……都迷失在了九龙湖这初秋黄昏微凉的晚风中……
莫名地想起顾城的那行诗句:草在结它的种子,风在摇它的叶子,我们站着,不说话,就十分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