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生需要休闲式阅读
●新河中学 戴新浩
古语有云:有书真富贵,无事小神仙。读书被归为十大雅事之一,同焚香抚琴一样,可以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的。
而如今,休闲阅读的仿佛大多是成人、老人,对于中学生而言,阅读普遍是为了应付考试。就拿《红楼梦》举例子,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看《红楼梦》是功利化阅读的。比如说背一背作者是谁,十二金钗的判词是什么,重要的人物有哪些,没有真正爱上红楼梦。而成人、老人没有压力下读《红楼梦》,作为赋闲书,反复赏玩,时不时聊聊黛玉和宝钗,这种是休闲阅读。
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功利化阅读占据中学生阅读的大部分,导致人们普遍认为,读书就是要下死功夫。休闲阅读是很享受的,有些父母认为“贪图享受”是惰性,甚至可耻。
但是有人说,教育要培养“享受能力”,我很赞同这种观点。阅读享受是很重要的一种。小孩子的书都是很有意思的,闲适的,读起来没有负担,所以很享受,有兴趣,于是他们就有看书的欲望。中学生需要阅读兴趣来坚持阅读。如果中学生只是一味地紧张读书,那么在潜意识里阅读就是一个痛苦的事情,长久下去,慢慢丧失了阅读兴趣。要想让中学生愉快阅读、享受阅读,就必须让他们享受到休闲阅读。
梁实秋先生曾说:“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。手脚相当闲,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。”而休闲式的阅读就是一种手脚上的休闲,看似清闲,实际上阅读者思维很活跃,一下从柏拉图钻到老子,又从马克思那里钻出来。自由也是休闲阅读的核心点之一。休闲阅读内容也是自己感兴趣的,不感兴趣就跳过呗。正是由于这种跳脱,休闲式阅读所接触的知识面是很广的。我有一个书友,他的阅读是从小开始的,他所阅读的书大多数是休闲时读的。他阅读的知识面非常广,从日本文学,到民国风文学,到世界文学,再进入哲学社会学阅读,这都是由于他把阅读作为一种偷闲。忙里偷闲是很快乐的,快乐着快乐着就读了许多书。
休闲式阅读给自己树立信心。因为通过休闲阅读可以见多识广,因此,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更有信心解决问题。我对此也颇有感触,我爱上哲学是在看了威尔·杜兰特的《哲学的故事》之后,书里给出了很多哲学名词,辩证法、形而上学、科学和哲学的关系。虽然我只是把看哲学的书当作是我消遣的工具,可也为我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。在思政课里学《哲学与文化》的时候,当先生抛出一个概念,我虽然还没懂,却有信心搞懂它,毕竟我早就见过它们了。
同样也是因为阅读内容广泛,休闲阅读可以让中学生知道自己究竟是对什么感兴趣,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么。休闲阅读的时候,学生心里没有其他念头,很容易让兴趣跑进自己心里去。“一个人要是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意义,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意义做一切想做的事。”只有见过更大的世界,找到自己的意义,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努力。
休闲式阅读缓解我们在物质世界里的压力。我有一个书友,临近考试了,还要去看点“闲书”,一位学姐就开玩笑,说书是他精神的港湾,他在阅读的时候感到放松,这是他对抗压力的一种方式。确实是这样,当今社会很容易让人急躁,人们生活上太忙了,没时间照顾自己的灵魂,养育自己内心的“小孩”。这也导致了心理疾病越来越多。休闲阅读是慢节奏的,平静、祥和的,就是让人慢下来,戒去浮躁。我们不妨慢读一篇文章,闲适地体会一首诗,以此作为当下社会焦虑的解药。
有了信心,有了爱好,又少有焦虑,很难有人不爱生活。
课外休闲阅读让我们开拓视野,把自己与世界、历史、宇宙在意识中自由地联系起来,是充满个性的,充满选择的,能发展自己独特能力的,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,在阅读中树立人生观,精神在此发育成长。
综上所述,中学生休闲阅读是无用之用,短期内看不出效果,时间长了,对各个方面都会大有益处。因此,中学生千万不能只是功利阅读,一定要有适度的休闲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