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身大溪的古茗奶茶
7年开出上千家店
《时间的朋友》注解“中国式机会”
本报记者 赵碧莹
近两年来,温岭的大街小巷,奶茶店“井喷”一般,其中最显眼、最常见的就是一家叫古茗的奶茶店了。也许很多人喝过他家的奶茶,但很多人都不知道,这家奶茶店的老板就来自大溪。你更不知道的是,如今古茗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上千家加盟店,而且只花了7年的时间。
一家奶茶店为何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?
今年跨年时,罗振宇在《时间的朋友》演讲中,就将其当成了其中一个例子进行分析。他说:“这是一个大者越大、强者恒强的时代,但是机会很多,属于传统行业和普通人的机会也很多。”
他还说,在如今的“中国式机会”里,普通人日常生意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变得价值连城。
比如“四通一达”,比如古茗,他们的成功都来自于实践中的点滴积累。
二三线城市的品牌逆袭,不是强者也能登上商业舞台
罗振宇说,中国正在进入一个“平凡创新时代”。它就像动车组一样,不再依靠一个单一的火车头,而是每一节车厢都提供了驱动力。所有人都在分享这个时代的机会,也在给这个时代创造动力。
从2017年12月31日晚8时30分到2018年1月1日凌晨零时30分,罗振宇用了4个小时,用“动车组脑洞”“热带雨林脑洞”“比特化脑洞”“拔河脑洞”“终点站脑洞”“枢纽脑洞”这6个脑洞,解释了什么是“中国式机会”。
他在演讲中开的第一个脑洞,就是“动车组脑洞”。
“动车组脑洞”来自于这样一个疑问,我们不是强者,还能不能登上舞台?
在罗振宇寻求答案的过程中,红杉资本的沈南鹏给出了一个回答:你看到的舞台虽然更单调,但是你没有注意到,舞台本身正在变得更大。虽然聚光灯下的主角在膨胀,但是聚光灯外,在更大的舞台上,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热门的消费品牌都出身于二三线城市,这是一场商业竞争中的逆袭。
按理说,一线城市人口聚集多,信息传播快,示范作用好,为什么这些成功的消费品牌反而诞生在二三线城市呢?
这个问题,有很多答案。但是所有的答案,都和中国独特的国情有关。这些城市虽然不像一线城市那么庞大,但本身也有一个不小的人口规模和市场。同时,又不像一线城市那样,选择那么多,竞争那么激烈。于是,天然就成了消费品牌的实验室,无论是价格、消费习惯,还是供应链的成熟度,只有在这些城市被检验了,成功了,才有在更大范围内复制的能力。
就像来自桐庐的“四通一达”,就像来自温岭大溪的古茗。
古茗发展追求“寻常路”,
所谓创新就是扎到最深的现实中去
古茗用7年时间就开了上千家店,诀窍是什么呢?其实都是一些小知识。比如,创始人王云安发现,在小镇上开店,装修不见得要多高大上,但是灯一定要亮,要成为当地的路灯。镇上的灯光通常是很暗的,你的店特别亮,顾客就觉得这家店更好、更干净。
王云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古茗的奶茶就像是优衣库的衣服,它们不是所有衣服中最时髦的,但是经典、百搭,走的正是“寻常路”。
曾经,奶茶、鲜果茶、芝士茶、纯茶、咖啡、布丁、沙冰等都在古茗出现过,如今咖啡、沙冰、布丁等这些在三四线城市“偏门”的产品都已经被砍去,同时被砍去的还有部分需要用到不常用水果的鲜果茶产品。如今,古茗的菜单上都是留存下来的经典饮品。
“像服装界的优衣库一样,我们不追求潮流,产品品类不多,但都是经典款、主流款。”王云安说,在三四线城市,只要把经典款卖好,市场空间同样很大。
媒体还报道,创立之初,古茗就是在大溪镇开店,深耕三四线城市。
从大溪镇出发,古茗以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势头,先是布局了台州各大乡镇,再进入台州市区,并以台州为中心辐射浙江南部、江西东部、福建北部多个城市。
去年,古茗在全国新开了500家店,总数达1000多家。“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,只做符合我们定位的市场,就连杭州我们都没有开店,上海离我们也很近,我们也不去开店。”王云安说。目前,古茗80%的店都开在以台州为中心的30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。
古茗的成功,在很多人眼中,不是靠技术,也不是靠创新,但是,罗振宇在演讲时就直言,所谓的创新,没有必要走什么捷径,扎到最深的现实中去,遇到问题解决问题。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创新太过简单,简单到乏味。但是,商业世界里自有一些亘古不变的朴素道理,如货真价实、价格公道、童叟无欺等。这可能就是下一轮崛起的创业者的群像。